<臨床活用經方的思路與方法>系列課程
課程內容
題目 |
講者 |
學分 |
|
(一) |
《黃帝內經》辨證三法的臨床運用 |
李凱平博士 |
2 |
(二) |
《金匱要略》胸痹短氣心痛篇解讀 |
李康銘博士 |
2 |
(三) |
探秘烏梅丸—從經典到臨床的重新解讀 |
莫迪麟博士 |
2 |
(四) |
從《審視瑤函》探秘黃斑水腫 |
莫迪麟博士 |
2 |
(五) |
淋證的高效實踐 |
陳宇傑醫師 |
2 |
(六) |
六淫傳變概論 (上) |
蔡智夫醫師 |
2 |
(七) |
六淫傳變概論 (下) |
蔡智夫醫師 |
2 |
(八) |
探討陰陽毒病的病機、方證及其臨床應用 |
袁智勇醫師 |
2 |
(九) |
濕溫病的經方論治 |
袁智勇醫師 |
2 |
(十) |
《內經》遍診法的臨床應用初探 |
呂国安醫師 |
2 |
(十一) |
古方不能治今病?(上)--如何建立經方應用思維 |
李顯揚醫師 |
2 |
(十二) |
古方不能治今病?(下)--如何擴經方應用 |
李顯揚醫師 |
2 |
(十三) |
《金匱要略》痰飲欬嗽病之臨床啟發 |
梁煒琦醫師 |
2 |
(十四) |
嶺南常見的外感熱病及辨證論治特色 |
梁煒琦醫師 |
2 |
課程結構
課程日期: 即日起至2025年9月30(學員可自行安排上課時間)
學分證書派發日: 2025年6月下旬,8月下旬及10月下旬
授課形式: 新華中醫中藥促進會網上學習平台「進修易」
學分: 28 分
課程費用: 會員 $3,800,非會員$4,500
單元詳情
一、 《黃帝內經》辨證三法的臨床運用
講者:李凱平博士
簡介:中醫臨床其中一個最難的,是從繁雜的證候裡找出核心病機。雖然說:「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靈樞‧外揣》),但事實上哪能如此容易知曉病是「何氣使然(生)」呢?本次講座將會介紹《黃帝內經》的辨證三法:類推、揆度與比類,從「疾病表現(形)」到「陰陽逆順之理」,再從「陰陽逆順之理」到「何氣使然(人生命之道不正常的作用)」,結合一些臨床經驗的分享,探討如何在診病上實踐此「形而上者謂之道」的三步曲。呢?本次講座將會介紹《黃帝內經》的辨證三法:類推、揆度與比類,從「疾病表現(形)」到「陰陽逆順之理」,再從「陰陽逆順之理」到「何氣使然(人生命之道不正常的作用)」,結合一些臨床經驗的分享,探討如何在診病上實踐此「形而上者謂之道」的三步曲。
二、 《金匱要略》胸痹短氣心痛篇解讀
講者:李康銘博士
簡介:本課程嘗試從經方角度探討《金匱要略》胸痹短氣心痛篇,剖析胸痹、短氣、心痛的病因,並剖析冠心病以及其他雜病的臨床應用。
三、 探秘烏梅丸—-從經典到臨床的重新解讀
講者:莫迪麟醫師
簡介:烏梅丸,源自中醫經典《傷寒雜病論》,歷來被視為治療蛔蟲病的良方。然而,其更深層次的應用卻因《傷寒論》之《厥陰病篇》與《金匱要略》之《趺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蚘蟲病》的晦澀難懂而長期被忽視,致使這首經方的臨床價值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本講座將帶重新解讀《厥陰病》烏梅丸證,深入剖析其治療寒熱錯雜證的機理。講座將結合豐富的臨床案例,打破傳統認知的桎梏,拓展烏梅丸的應用範圍,讓這首千年古方煥發新的生機。
四、 從《審視瑤函》探秘黃斑水腫
講者:莫迪麟醫師
簡介:《審視瑤函》,明代傅仁宇所著,是中醫眼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其對眼底病的深入探討與精妙論治,至今仍為後世所推崇。其中,「瞻視昏渺」與「瞻視有色」的記載,與現代醫學的黃斑水腫不謀而合,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治療思路。本講座將帶領大家走進《審視瑤函》,深入解讀「瞻視昏渺」與「瞻視有色」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並結合臨床案例,展現中醫治療黃斑水腫的獨特優勢。同時,講座也將探討現代醫學在治療黃斑水腫方面面臨的困境,以及中醫如何發揮自身特色,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方案。
五、 淋證的高效實踐
講者:陳宇傑醫師
簡介:臨證不時會遇到淋證病患,或有兼夾多病,或經誤治、壞治,或反覆發作,或後遺纏綿,病情錯綜複雜。本節課將透過臨證實例,探討如何提綱挈領,又靈活地達致速效、高效和長遠妥善療效。
六及七、六淫傳變概論 (上下)
講者:蔡智夫醫師
簡介: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為外邪傷人的六種主要邪氣。除了按照傷寒六經或溫病衛氣營血及三焦等途徑傳變外,還有各種入絡入血的內傷路徑。本班將概論各邪氣傷人的方證及治法,並講解各種邪氣傷人的特別及傳變方式。
八、 探討陰陽毒病的病機、方證及其臨床應用
講者:袁智勇醫師
簡介:《金匱要略》的陰陽毒病所指為何,歷代醫家有不用的見解。是次講座將對比《金匱》、《千金方》、《脈經》等相關條文,探討陰陽毒病的性質,並分析該篇方藥 ─ 升麻鱉甲湯及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的病機及方證。最後,整理後世醫家的相關醫案,討論其臨床應用
九、 濕溫病的經方論治
講者:袁智勇醫師
簡介:中醫「寒溫之爭」由來已久。有認為古方不能今用,《傷寒論》只討論傷寒之證,難以應用在溫病之中。當中濕溫病的論治普遍認為是溫病學的特色,經方的相關討論較少。但考溫病大家王孟英先生著的《溫熱經緯 》,當中便有《仲景濕溫篇》,其整理了經方中有關濕病和濕溫病的條文,並以《傷寒論‧辨陽明脈證并治》的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三方作為有方藥的條文引用。是次講座將以此為基礎,探討經方在濕溫病的相關醫論及其方藥的臨床應用。
十、 《內經》遍診法的臨床應用初探
講者:呂國安醫師
簡介:《內經》中載有三部九候的遍診法,但隨著寸口脈診的發展,遍診法逐漸淡出了臨床運用,誠為可惜。本次分享通過梳理《內經》中相關文獻,重新認識遍診法的臨床價值,並結合臨床病例以明其實用,希望對臨床醫師診治疾病有一些啟發。
十一、古方不能治今病?(上)---如何建立經方應用思維
講者:李顯揚醫師
簡介:經方素來有效如桴鼓之美譽,但講者從習醫至今,不時聽到同業或師弟妹們分享經方難以應用、名過其實之嫌。講者嘗試在本課堂中分享個人學習及應用經方之心得,從治療中風及心衰病人的個案中探討古方是否能治今病。
十二、古方不能治今病?(下)---如何擴大經方應用
講者:李顯揚醫師
簡介:繼上次課堂後,講者希望繼續從不同病案中探討經方應用方法,從半夏瀉心湯、小建中湯及溫經湯的使用體現異病同治的效果。
十三、《金匱要略》痰飲欬嗽病之臨床啟發
講者:梁煒琦醫師
簡介:痰飲欬嗽之病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本次分享將由《金匱要略》之原文出發,介紹痰飲病之分類、病機、治法及常用方藥等。結合古今醫家及臨床真實病案,說明《金匱要略》的理論如何指導臨床。
十四、 嶺南常見的外感熱病及辨證論治特色
講者:梁煒琦醫師
介紹:嶺南地區由於其獨特的氣候和環境,外感熱病的發生較為頻繁。本講座將探討嶺南常見的外感熱病,如傷寒、風溫及濕溫等疾病,並分析其辨證論治的特色。透過分析嶺南地區的經典文獻,深入了解這些疾病的演化、傳變、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結合臨床病案演示臨床之辨證論治。
講者簡介
李凱平博士
2003年取得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及生物醫學 (一級榮譽)學士學位,2006年取得浙江中醫藥大學(全日制)中醫博士,師從國家級名老中醫連建偉教授。2007-2008年任香港中文大學─東華三院社區書院中醫講師;2008-2010年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中醫博士後研究員(全職),師從國醫大師段富津教授;2011年至今任職醫教研中心高級中醫師,期間曾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兼任講師,目前正從事先秦道家哲學與中醫經典研究。
李康銘博士
先後師從國內名中醫劉力紅教授、唐農教授及許家棟教授,擅長運用扶陽法及經典經方治療內外婦兒諸病症。
莫迪麟博士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先後榮獲中醫學學士及中醫藥學哲學博士學位,並成為該院首位專注於經典文獻研究的博士畢業生。莫博士現執教於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同時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專科診所暨臨床教研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西醫結合醫學門診註冊中醫師。莫博士潛心鑽研《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並對中醫眼科學古籍文獻抱有濃厚的研究熱忱。
陳宇傑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一級榮譽)中醫學學士及中醫藥學哲學碩士,曾兼任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臨床導師及講師,並為雜誌《溫暖人間》之專欄作者。創辦中醫家,現私人執業。
蔡智夫醫師
曾任於各個中醫學會講授有關傷寒論、金匱要略、方劑學、西溪書屋夜話錄、溫病學、骨傷學等課程。
袁智勇醫師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理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學士。執業初期於三方合作診所進行臨床工作,後轉至私人診所工作至今。慈善團體副會長,擔任義診及養生保健等中醫知識教學工作。袁醫師有志於研究中醫經典,並有相關運用於臨床工作之經驗。
呂國安醫師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師,臨床部經理。主要負責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以及中醫經典學科教學,以及臨床實習帶教工作。臨床上多以手法、針、藥結合治療疾病。研究方向為中醫經典的臨床應用和中醫文獻學。
李顯揚醫師
2017年於香港浸會大學畢業,曾於NGO、連鎖中醫診所及私人診所執業。現時於個人中醫診所執業外,同時於聖方濟各大學及仁愛堂再培訓局課程擔任講師。現為中醫藥發展基金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外務副主席、新華中醫中藥促進會理事。
梁煒琦醫師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專研中醫傳統經典及古代文獻,亦負責教授《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科目。曾先後在期刊發表有關傳統中醫經典研究論文數篇,及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中發表,現正進行傷寒論註家及嶺南外感熱病辨證論治相關的研究。
報名及繳費方法
報名方法: 請填寫網上表格,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55BYBmu3QyPTR6ot7
繳費方法: FPS (號碼116344946)、ATM銀行轉帳**、郵寄支票*或親身到學會繳付
*支票抬頭: 新華中醫中藥促進會
**戶口號碼: 中國銀行 031-350-0-003817-7
Sin-Hua Herbalists’And Herb Dealers’ Promotion Society LTDy Ltd
地址: 香港九龍彌敦道785號利達大樓2樓A室
電話: 2380 9363,64158597 (Whatsapp)
電郵: info@sin-hau.org
如需申請 A1-2 課程資助,須符合以下修讀條件方可獲得修畢證書:
1. 學員必須於課程日期內完成最少80%及
2. 選擇題須答對 60%或以上及
3. 論述題總分60%或以上
獲得修畢證書後,則可以向中醫藥發展基⾦申請學費發還,並可獲最多資助⾦額為費⽤之 90%,會員申請高資助額為港幣$3,420,而非會員申請最高資助額為港幣$4,050。
考核細節
論述題部分:題目將於完成觀看所有單元後發出。字數要求為 400 字或以上,此部份滿分為50分,取得30分或以上為合格。
選擇題部分:完成各單元後,於平台「進修易」進行選擇題考核,總分為 50 分,取得30分或以上為合格。
注意事項:
認可「包含評估的培訓課程」( A1-2 課程的課程資助比例為 90%,每位申請⼈兩年內最多可申請 5 次資助。
如有疑問,請致電 2788 5633 向「中醫藥發展基金」查詢。閣下亦可瀏覽中醫藥發展基金中醫藥從業員培訓資助計劃 (A1-1, A1-2, A1-3) 培訓課程報讀者的網頁及官方視頻簡介。
「中醫藥發展基金」網站連結: https://www.cmdevfund.hk/tc/support-programme/esp/a1-1-a1-2-a1-3/
申請資助計劃方法視頻連結:https://youtu.be/2sbEMMxbrRw
新華中醫中藥促進會
地址 : 香港九龍彌敦道785號利達大樓2樓A室
電話 : 2380 9363 Whatsapp:6012 2920 電郵 : info@sin-hua.org Fax:2380 9365